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

回應:迷途的無殼蝸牛

張維修/台大建城所博士候選人


讀貴報投書〈迷途的無殼蝸牛〉,文中廣泛論及都市規劃、交通規劃、經濟學、社會學各領域,並以經濟學供需法則為核心,主張解放關渡平原保留地作為新市鎮、搭配捷運來增加住宅供給,以市場機制解決當前嚴峻的住宅問題,卻迴避對住宅政策的全盤檢討、更缺乏國土規劃的通盤思考。對〈迷〉文有諸多疑義,必須回應。



首先,一個未對住宅的商品化有所質疑者,很容易簡單套用經濟學原理的供需法則來解釋房地產此一「商品」為何漲價?吳揆日前發言也認為都會區土地供給有限、需求增加,自然帶動價格上漲,因此擬推出郊區平價住宅為疏解民怨之道。然而,即使是經濟學原理,都未曾把土地視為一般商品、未曾認為土地可以透過大量生產來調節供需。經濟學中的土地供給是有限而沒有彈性的,其供給曲線甚至是一條固定的垂直線。

再者,今日險惡的房價問題,豈是土地供給量不足、購屋自住者的需求增加所造成?十年來台北縣市透過標售變賣的國有土地數量超過十三萬坪,可建築面積至少五十萬坪,加以台灣人口成長率、所得水準雙雙下跌,為何仍不足以抑致房價?正因為這些變賣的國土,淪為建商財團豪宅賭局的籌碼,僅僅助長了投機性資金的炒作,而欲購屋自住者則從來未曾 取得這場供需遊戲的門票。其結果是,市井小民任投機性資金宰割、買不起房子,空屋率卻不斷飆高並進而成為投機者向銀行低利貸款的擔保品,風險回頭轉移給全民承擔。而國家因應此一困境時,甚至深恐房價下跌,不斷推出向投機性資金靠攏的政策,面對此一由國家機器介入破壞、只准作多不准作空的市場,論者還能繼續套用經濟學初學者眼中最簡單的供需原理嗎?

其次,〈迷〉文對都市規劃與交通規劃見解,即以新市鎮搭配捷運解決都市住宅問題,除過於簡化、亦未見六零年代以來都市社會運動對其影響。其一,應該記取珍‧雅各在《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》中對以都市擴張解決都市住宅問題所造成能源浪費、基礎設施浪費、土地浪費的警告;其二,透過郊區新市鎮搭配捷運之套餐即使發達了新市鎮,在都市擴張的基調下,反而是強化〈迷〉文作者所批判的「大台北都市中心」以及作為「次居住核」繞著大台北都會區叢生此一迴路,下場將如首爾,其城鄉差距嚴重到全國一半人口集中在失控的首爾大都會區,房市泡沫與中產貧窮化問題自不在話下;其三,都市中無住屋者被迫離鄉背井搬離城市、落腳郊區、增加通勤金錢與時間成本,在在都是美國六零年代都市計畫失敗的慘痛教訓。更遑論以農地、自然保留地解決都市住宅議題,所顯示對國土規劃的無視。

最後,不論住宅商品化議題,農地、農村、農民的三農議題,不同階級「接近城市的權力」,均是〈迷〉文作者身在社會學界所不能忽略的社會正義議題,而不能化約為慈善式的所謂道德訴求。期望〈迷〉文作者跳出簡單供需法與對道德敏感之迷,共同為實現住宅作為基本人權努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